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沙東宮沿革
沙東宮址在南投縣竹山鎮延平里,乃往時沙連堡江西林庄東埔蚋,宮祀開臺聖王,即鄭成功,或稱開臺聖王、國聖爺、鄭國聖、國姓公、國聖王公等,以其抗滿延明,率師渡海,驅逐荷人,殖我漢族,闢草萊,行德政,為養兵復國之計,又以鄭成功少服儒冠,長遭國難,感時仗節,移孝作忠,奉正朔而抗異族,發揚民族精神,感人至深,故臺民由於懷念鄭氏開疆拓土之功,進而奉為開臺始祖,歷代未衰,誠以英雄之功不可沒也。
按竹山舊名林圯埔,當時林圯為延平部將,歷戰有功,官至右參軍,成功開臺時,從入臺灣,至鄭經時,布屯田制,圯奉命率所部赴斗六門(即今斗六)開墾,圯至,築寨以居,日與番戰。久之,更率所部二百餘人,由牛相觸口遷入,拓地至水沙連,驅逐土番於東埔蚋附近,並據竹圍子,爾時番眾傾社來襲,眾寡不敵,遂被圍。食漸盡,群議去,圯不可,誓曰:「此吾與公等,劈荊斬棘而得之土地,寧死不棄!」眾從之。又數日食盡,所部皆戰死,竟被殺。番去,居民合葬之,以時祭祀,名其地為林圯埔,即今竹山,今以地域屬之。東埔蚋離竹山不遠,當時為林圯參軍出入之地,實毫無疑問也。
廟在該部落內,由竹山通往集集公路東側,境域約五百坪,基地約百坪,規模頗大,據《南投文獻叢輯》所引《雲林縣采訪冊》祠廟篇云:「沙東宮,在東埔蚋街,縣東二十八里,有拜亭、正殿,規模軒敞,旁置兩護廊,計十間,權作鄉塾。」全盛時期之廟貌,尚可想見。相傳廟之緣起,係清嘉慶七年一月,有居民割香於臺南延平郡王祠,返鄉築一簡陋小石室於該地大樹下在東埔蚋街(縣東二十八里).拜亭、正殿規模軒廠,旁置兩伏廊一十間,權作鄉塾,並雕神像供奉,適該鄉有劉神嵌者,赴秀才考試落第,乃禱告於該祠開臺聖王,是歲果登科,爲答謝神恩,乃於嘉慶十五年,捐貲予以擴建.自是頗為諸士子所推崇。迨咸豐六年十一月,由生員劉漢中首倡募款重修。規模稍具,號稱沙東宮。蓋取「神靈顯赫、威鎮沙連堡東部」之義也。咸豐八年三月,又由劉漢中倡建聖蹟亭於廟前右畔;當其時,交通阻塞,瘴氣未開,凡入山者,常乞其香火,以保平安。對於治病、祈雨、驅蟲、去疫,尤為靈驗;神輿過處,螟螣蟊賊不能為害,因此更受農村之歡迎。光緒十三年,由生員劉士芳首,廣向地方募款一千五百餘元,由劉清池董其事,予以擴建,光緒十六年十月興工,十九年八月竣工。日據之初一九一一年(明治四十四年)夏,本殿毀於颱風,乃由劉來旺首倡,募款三千七百元,再予改建,是年十月興工,一九一三年(大正二年)六月竣工,煥然一新。一九三七年(昭和十六年),再予重修。臺灣光復以來,瞬逾廿載有餘,鑒於歲月之推移,風雨之侵蝕,後殿棟樑,已為蛇蟲所蠹壞,岌岌可危,地方人士,深引為憂。乃於民國五十二年,組織修建委員會,推林明德、莊月等,為正副主任委員,擬具修建計畫,申請募款,並得遠近人士,慨然樂捐,計達 萬,乃於五十二年 月興工,經之營之,費六年之歲月,於五十八年 月竣工。雕樑畫棟,廟貌巍峨,並蒙省主席黃達雲將軍撰寫廟聯,更為該廟生色不少。廟仍依舊制,為前後殿、東西廊,東廊擬闢為圖書館,西廊為講習所,於是復興文化,用意尤深。
該廟祀主神開臺聖王(鎮殿一尊、分身七尊)外,主祀神農大帝、中壇元帥、法主公、民主公王、福德正神、福德夫人、釋迦佛(以上各一尊)等諸神菩薩,隸祀甘輝、萬禮及劉國軒(以上各一尊)等,歷年祭典,均舉行於農曆正月十六日及冬季十一月,一年兩祭,居民麕集,牲酒羅陳,演戲慶祝,平時香火甚盛,例年正月祭典之日,該地延平國小及竹山等校學生,由老師引率,列隊進香,並講解鄭成功故事,振奮民族精神,緬懷民族英雄,藉為鄉土教育之一端云。
竊以成功當滿清之際,以受朱明國恩,忠肝義膽,始終不渝,而以孤臣孽子之心懷,揮師渡海,開臺養兵,為抗滿延明之大計,事雖未成,而其凜烈精神,實足為我中華史上放一異彩。迄今三百餘年,子孫繁衍,攘攘熙熙,蔚成中興聖地,吾人崇拜之餘,愛國家、愛民族之心,能不油然而生乎?況沙東宮地址,又為昔日林圯參軍開闢之史蹟,更令人興懷古之思,甚望居斯長斯者,更體先賢篳路藍縷之勤,對於沙東宮之史蹟,知所珍惜而加以愛護,是所望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