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4年10月24日 星期四

鳳凰山寺沿革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鳳凰山寺沿革


南投縣鹿谷鄉鳳凰村之鳳凰山寺,係奉祀陰那慚愧祖師,迄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之歷史。據該寺管理委員會前主任委員林勳翁云,前清嘉慶年間,有莊阿眛者,由福建率其同志數十人渡海來臺,阿眛以在閩靠山,生活見慣,來臺後,乃率眾至鹿谷鄉之頂城莊。時該地草眛初開,居民鮮少,阿眛以其地適於農牧,乃不辭辛苦,斬棘披榛,日與生蕃野獸相搏鬥,以從事墾拓。

先是阿眛自福建來臺時,以臺地尚屬瘴雨蠻煙,奉有慚愧祖師公之香火,抵頂城後,結草為廬,設座禮拜,以為守護之神。奉之既久,屢顯神靈,凡居民入山操作者,亦奔走相告,乞祖師香火,以保平安。凡是凶蕃出草,祖師必先示兆,或一二日或三四日禁山,不敢出入動作,違者恆為蕃所害;每值水旱、疾疫必禱焉,應如桴鼓,居民益崇重之,遂僉議建木造平房一幢以為廟宇,因址在頂城,世稱為「頂城祖師公」,由是香火日盛,譽滿山城。

迨同治十三年,日軍以日人在恒春失蹤為由,藉端進剿牡丹社,事聞清廷,乃派欽差大臣沈葆楨,兼督辦臺灣防務,葆楨至臺,稽察臺島形勢,乃奏請清廷,開闢橫貫臺灣之戰徑,以便東西呼應,遂於同年七月奉准,中路以福建福寧總兵吳光亮為統領,督兩營軍士,自光緒元年起,擇吉偕乃兄光忠由林杞埔〈即今竹山〉東進,經大坪頂,二月七日由頂城開工直抵鳳凰山麓,從此入山鑿險,冒風雨,經寒暑,歷盡艱辛,直抵臺東之璞石閣〈即今玉里〉全程凡二百六十五里。

當開山時,吳光亮紮營於頂城附近,以該地時有蕃人騷擾,每日清晨,必躬禱於祖師,虔求庇佑,並發願以他日開山順利,將重建廟宇,以答神庥,並由乃兄信官吳光忠贈獻「佑我開山」匾額,至今寶之。

相傳吳光亮與其部屬,有一次在楠子腳萬社為蕃所困,勢甚危急,忽見祖師顯聖,化為一群以紅布裏頭之小兒,將蕃擊退,始獲腳險,語近神話,然誠之所至,冥冥中或有神助,似可取信也。

吳光亮以不屈不撓之精神,克服困難,奮鬥不懈,卒將沿八通關秀姑巒隘道貫通,當開工抵鳳凰山麓時,為紀念起見,特在該山麓,大書「萬年亨衢」四大字於巨石,草書遒勁,勒於道左,至今尚存。

吳光亮由於鑿險有功,特於光緒三年擢升鎮臺,駐守台南,光亮以當年許願重建祖師公廟,乃馳書告頂城人士,並派吳維謨地理師抵頂城,與當地林乞來等人會商,勘查新廟址,並繪成圖樣,盤旋數日,一切商討就緒,並擇吉興建,更由頂城人士推林乞來、黃玉山、黃水秀等,專程南來,以便領取銀兩,惟當抵南後,始悉吳光亮已於三月十八日奉調回京,徒呼負負,重建之事遂寢。

鳳凰山寺之名稱,因光復後,頂城改為鳳凰村而得名,現有之廟貌,係於民國四十三年第三次募資重建,雖規模不大,惟肅穆莊嚴,居高臨下,除主神慚愧祖師外,配祀有觀音佛祖、天上聖母、國姓王爺、福德正神等,建坪二百餘坪。

寺在山之麓,高瞻遠矚,俯視二城、永隆,遠望集集、草屯,若隱若現,右有鳳凰連峰至白石牙,列如屏幛,左有橫屏頭、麒麟潭、凍頂山、麒麟山諸山,儼如羽翼,而茶圃竹林,四季常青,鹿谷鶴林,全收眼底,且該地為凍烏龍茶產地,因年常霧,地質油質紅銀土茶特殊所以茶價昇較高,茶戶富饒,新廈高樓,星羅棋布,加以政府致力於觀光事業,鳳凰山之雄偉,鳳凰谷之幽奇,均為觀光客之所嚮往,近當局又有大鳥林之創設,在隱潭潭畔,廣可三十公頃,以鳳凰為百鳥之王,足以號召萬千禽鳥,蔚為鳳凰山之奇觀,因此歷史悠久之鳳凰山寺,更相得而益彰,朝山之客,得以仰瞻琳宇,而瀏覽名山,誠可比美於陰那聖地也。

鳳凰山寺於第三次重建竣工時,曾由曾時之省議會議長黃朝琴先生與當時之彰化縣長陳錫卿先生,分別題贈「光明普照」與「靈昭海甸」匾額,民國六十八年副總統謝東閔先生題贈「福佑生民」匾額一方,更使鳳凰山寺,聲價倍增,神人共樂矣,茲略述鳳凰山寺之沿革,以告世人,願生斯長斯者,知所珍惜敬重,則幸福寧有涯乎。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六月,張達修敬書於台中客次。

1974年10月23日 星期三

凍頂茶小史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凍頂茶小史


凍頂在台灣省南投縣鹿谷鄉東方鳳凰山麓,拔海七百餘公尺高地,氣溫涼爽,四季如春,地質紅潤,年中雲霧不開,可為避暑勝地,適於栽培軟枝青心烏龍茶之優良品種。該烏龍茶有獨特之香氣風味,為他茶所不及,良以得天獨厚,且為名山佳氣所獨鍾,非人工所能逮者。該地茶戶十數年前,皆沿用舊式采焙,製法未加改良。

臺省光復後,政府為獎勵該茶區之發展,在中央加速農村建設計畫下,設置鹿谷高級茶生產專業區,積極輔導、改進製茶技術及茶園耕作法,並鼓勵開墾新茶園,推行共同作業,闢農路,築水池,改善生產環境與結構,促進合理運銷,以穩定該茶區之長期發展。

凍頂茶之由來,成為各界爭論問題,惟說辭不一,尚未得結論。據連雅堂氏《台灣通史》所記載,以舊志稱水沙連之茶,色如松蘿,能辟瘴卻暑,而以凍頂為佳,惟生產無多。《雲林縣采訪冊》載,凍頂山在鳳凰山麓,盛產烏龍茶;藍鹿洲遊臺,曾撰〈水沙連記〉稱凍頂茶為佳品云。綜以上所說,當時雖有零星記載,惟語焉不詳,無惑乎有人稱凍頂茶為原始野生種也。

聞諸故老言,凍頂茶之由來,實為前清初鄉舉人林鳳池自閩省攜歸分植者,此說最為可靠,按林鳳池係鹿谷鄉初鄉村人,生於道光年間,家貧,自少遊學於社寮張煥文宿儒之門,勤學不倦,時福建省舉鄉試,煥文慫恿其赴考,以家計拮据,無法西渡,乃由其同宗堀底某氏籌資以成其行。」鳳池抵閩垣後,於旅中認識其同宗某氏(名不詳),好交遊,以鳳池來自台灣,不辭跋涉之勞,且係同宗,更敬重之,遂留鳳池於家攻讀,以待及鋒而試。迨秋闈榜發,鳳池高中舉人,同宗大喜,引為榮耀。先是鳳池入閩赴闈,填籍貫時,以其故居地名原為粗坑,字不雅馴,時靈機一動,以初與粗同音,卿與坑同音,遂將籍貫故居粗坑改為初卿,蓋隱寓渠初次赴考,將來或博取公卿之意,乃云優美。其志獲酬後,遂改為初卿(日據時因抄寫之誤,將卿誤為鄉,沿用至今。以登大坪頂至是初有鄉里,意或可通,然由林孝廉填籍改名之緣起,鮮有知者,特識於此,以資文獻之考據。)。鳳池既中舉人,閩省宗親聞訊,爭來道賀,並爭延為上賓,宴以酒食。越數日,鳳池將錦旋,某宗人乃取閩省武夷軟枝烏龍種卅六株贈之,並囑之曰:「此為彝陵烏龍茶佳種,想珂里之氣候、土壤甚相宜,希善植之!如能廣植分栽,使珂里之子孫享用不盡,與彝陵並傳天壤,則先生之德澤,亦與佳茗之名而並永矣!」鳳池再拜謝之。返鄉之日,祭祖先、懸匾額、竪旗杆,歡宴之餘,並將攜歸之烏龍茶種分贈於小半天某氏四株、清水溝某氏四株、初鄉某氏四株,其餘悉數贈於堀底同宗,蓋報其籌盤費赴考之盛情,嗣後,小半天、坪子頂、初鄉以地質不宜,均枯萎,獨堀底所栽者新芽怒放,鬱鬱蒼蒼,認為地質、氣候最為適宜,乃逐年壓枝分植於凍頂、頂城、二城等處,百餘年來,遂蔚成今日數百公頃之廣大茶園,是凍頂茶之由來,確係由林鳳池舉人自閩攜種返鄉分植廣傳之說,殆無疑義。

鳳凰山拔海一千七百公尺,屹立長空,有如鳳凰引領欲鳴,光緒元年,吳光亮總兵率壯士開山通璞石閣時,勇駐屯於此,至今山麓道左有當年勒石之「萬年亨衢」石碑尚存,爾時頂、二城之居民尚少,凍頂亦僅煙火數家而已,因當時生蕃恆出沒其間,居民未敢積極墾殖,迨吳光亮橫斷路鑿通後,農牧始漸次發達,栽竹種茶之農戶,日見增加,如鳳凰山麓之橫屏頭一帶,連亙數里,及今之鳳凰、永隆二村,連舊有之凍頂,形成鼎峙之區,均為凍頂茶之產地,蓋其地均屬黃紅土壤,攝氏廿度左右,長年雲霧長封,大旱而水不涸,其環境、氣候均與閩省之武夷相彷彿,今日凍頂茶之聲價,為臺茶包種茶中首屈一指,實得力於天時地利人和之配合,原非倖致。

凍頂茶係手采嫩芽茶菁,以獨特方法焙製而成,外觀條索緊結,葉尖捲曲,有特殊芬郁優雅而深厚之香氣,清浮甘潤之風味,色澤金黃而濃厚新鮮,如以相思之炭,烹以澗井之泉,瀹以孟臣之罐,一杯閒啜,舌本香留,不特可以保健延年,開心明目,且在意境上,更有高雅舒暢與心曠神怡之享受。兩腋風生,興更不淺,東坡詩云:「蟹眼已過魚眼生,颼颼欲作松風鳴。」為烹茶千古佳話,我國品茗如陸羽《茶經》所載,述不盡述。

年來我政府積極開闢風景區,以鳳凰山一帶之風光,稱為鳳凰谷,因此地以茶傳,今後凍頂之名,更飛躍進展為意中事,瞻望前途,實有無窮之希望。

1974年10月22日 星期二

東山紫雲寺沿革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東山紫雲寺沿革


南投市東山里拔子林紫雲寺,係奉祀陰那慚愧祖師,迄今歷有年所。相傳嘉慶年間,有福建人某,隨眾來台,從事墾拓,特奉祖師香火南來;最初祀於汴頭民家,頗著靈顯,凡有所求,其應如響,因此汴頭居民均奉為守護神,每年值祖師誕辰,遠近來參拜者,尤絡繹不絕。

按慚愧祖師之由來,據《嘉應州志》方外篇載稱,陰那開山祖,姓潘,別號慚愧,閩之沙縣人,元和十二年丁酉三月廿五日生;初生因左拳彎曲,因名拳;彌月,一遊僧至,父抱兒示之,僧書了字於其拳,指立伸,更名曰了拳。幼穎悟,不茹葷:年十二,喪父母,依於叔母,不能容。年十七,去潮之黃砂社車上村,依嫠婦游氏為母,日與牧童登赤蕨嶺,曠觀如有所得。曾放牛山麓,拳以杖畫地,牛不敢他逸,嶺左溪潭有石如伏虎,拳閉目趺坐其上,如老僧。愛該地山川之勝,欲結茅於此,不果。迨游母歿,為營窀穸而去。依袁氏三年,時陟芒州岡之巔,西望陰那,五峰蟬聯,聳峙雲表,神賞者久之,便欣然欲往。過滸梓村,求水不得,乃卓錫成井,中有石龜,至今存焉。至陰那,斲石刊木,建道場為修真地;日說法,眾多不省。住陰那三十餘年,一日語其徒曰:「從前佛祖皆宏演法乘,自便以渡人,我未能,心甚愧之,圓寂後,藏我骸於塔,當顏其額曰慚愧。」因偈云:「四十九年,無繫無牽;如今撒手空歸去,萬里無雲月在天。」語畢,端坐而逝,時懿宗咸通二年辛巳九月廿五日也。

民國OO年,有篤農家許標者,奉祖師甚虔,以祖師久祀民家,殊非長策,乃舉筊得吉,爰卜地於東山里,建築神宮,並雕刻金身三尊,詣鹿谷鄉鳳凰山寺認祖,自是祖師更加顯赫,凡里中之水旱、疾疫必禱焉。顧自建廟以來,忽忽有廿餘年,此間因風雨侵蝕,丹青剝落,有礙觀瞻;民國六十八年,里中有志僉議修建,以光山門,爰由張德源、許伯卿等籌募修建。廟為南方式,雕樑畫棟,美輪美奐,壯觀也。廟址在觀音山之東,面臨中興新村,川原莽莽,雲樹蒼蒼,後有九九炎峰,前有潺潺流水,幾與陰那相彷彿,宜其祖師亦樂掛錫於此間矣。

茲訂壬戌農曆九月一日落成入火,紫雲寺主神奉祀慚愧祖師,配以關帝、福神及帝爺等,所望居斯長斯者,咸能體察建廟之艱難,而知所愛護。觚棱一角,香火千秋,紫雲與紫氣俱來;青史並青山永在,神靈不替,閭里蒙庥,豈不懿歟!東山紫雲寺重修委員會謹記。

1974年10月21日 星期一

沙東宮沿革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沙東宮沿革


沙東宮址在南投縣竹山鎮延平里,乃往時沙連堡江西林庄東埔蚋,宮祀開臺聖王,即鄭成功,或稱開臺聖王、國聖爺、鄭國聖、國姓公、國聖王公等,以其抗滿延明,率師渡海,驅逐荷人,殖我漢族,闢草萊,行德政,為養兵復國之計,又以鄭成功少服儒冠,長遭國難,感時仗節,移孝作忠,奉正朔而抗異族,發揚民族精神,感人至深,故臺民由於懷念鄭氏開疆拓土之功,進而奉為開臺始祖,歷代未衰,誠以英雄之功不可沒也。

按竹山舊名林圯埔,當時林圯為延平部將,歷戰有功,官至右參軍,成功開臺時,從入臺灣,至鄭經時,布屯田制,圯奉命率所部赴斗六門(即今斗六)開墾,圯至,築寨以居,日與番戰。久之,更率所部二百餘人,由牛相觸口遷入,拓地至水沙連,驅逐土番於東埔蚋附近,並據竹圍子,爾時番眾傾社來襲,眾寡不敵,遂被圍。食漸盡,群議去,圯不可,誓曰:「此吾與公等,劈荊斬棘而得之土地,寧死不棄!」眾從之。又數日食盡,所部皆戰死,竟被殺。番去,居民合葬之,以時祭祀,名其地為林圯埔,即今竹山,今以地域屬之。東埔蚋離竹山不遠,當時為林圯參軍出入之地,實毫無疑問也。

廟在該部落內,由竹山通往集集公路東側,境域約五百坪,基地約百坪,規模頗大,據《南投文獻叢輯》所引《雲林縣采訪冊》祠廟篇云:「沙東宮,在東埔蚋街,縣東二十八里,有拜亭、正殿,規模軒敞,旁置兩護廊,計十間,權作鄉塾。」全盛時期之廟貌,尚可想見。相傳廟之緣起,係清嘉慶七年一月,有居民割香於臺南延平郡王祠,返鄉築一簡陋小石室於該地大樹下在東埔蚋街(縣東二十八里).拜亭、正殿規模軒廠,旁置兩伏廊一十間,權作鄉塾,並雕神像供奉,適該鄉有劉神嵌者,赴秀才考試落第,乃禱告於該祠開臺聖王,是歲果登科,爲答謝神恩,乃於嘉慶十五年,捐貲予以擴建.自是頗為諸士子所推崇。迨咸豐六年十一月,由生員劉漢中首倡募款重修。規模稍具,號稱沙東宮。蓋取「神靈顯赫、威鎮沙連堡東部」之義也。咸豐八年三月,又由劉漢中倡建聖蹟亭於廟前右畔;當其時,交通阻塞,瘴氣未開,凡入山者,常乞其香火,以保平安。對於治病、祈雨、驅蟲、去疫,尤為靈驗;神輿過處,螟螣蟊賊不能為害,因此更受農村之歡迎。光緒十三年,由生員劉士芳首,廣向地方募款一千五百餘元,由劉清池董其事,予以擴建,光緒十六年十月興工,十九年八月竣工。日據之初一九一一年(明治四十四年)夏,本殿毀於颱風,乃由劉來旺首倡,募款三千七百元,再予改建,是年十月興工,一九一三年(大正二年)六月竣工,煥然一新。一九三七年(昭和十六年),再予重修。臺灣光復以來,瞬逾廿載有餘,鑒於歲月之推移,風雨之侵蝕,後殿棟樑,已為蛇蟲所蠹壞,岌岌可危,地方人士,深引為憂。乃於民國五十二年,組織修建委員會,推林明德、莊月等,為正副主任委員,擬具修建計畫,申請募款,並得遠近人士,慨然樂捐,計達 萬,乃於五十二年 月興工,經之營之,費六年之歲月,於五十八年 月竣工。雕樑畫棟,廟貌巍峨,並蒙省主席黃達雲將軍撰寫廟聯,更為該廟生色不少。廟仍依舊制,為前後殿、東西廊,東廊擬闢為圖書館,西廊為講習所,於是復興文化,用意尤深。

該廟祀主神開臺聖王(鎮殿一尊、分身七尊)外,主祀神農大帝、中壇元帥、法主公、民主公王、福德正神、福德夫人、釋迦佛(以上各一尊)等諸神菩薩,隸祀甘輝、萬禮及劉國軒(以上各一尊)等,歷年祭典,均舉行於農曆正月十六日及冬季十一月,一年兩祭,居民麕集,牲酒羅陳,演戲慶祝,平時香火甚盛,例年正月祭典之日,該地延平國小及竹山等校學生,由老師引率,列隊進香,並講解鄭成功故事,振奮民族精神,緬懷民族英雄,藉為鄉土教育之一端云。

竊以成功當滿清之際,以受朱明國恩,忠肝義膽,始終不渝,而以孤臣孽子之心懷,揮師渡海,開臺養兵,為抗滿延明之大計,事雖未成,而其凜烈精神,實足為我中華史上放一異彩。迄今三百餘年,子孫繁衍,攘攘熙熙,蔚成中興聖地,吾人崇拜之餘,愛國家、愛民族之心,能不油然而生乎?況沙東宮地址,又為昔日林圯參軍開闢之史蹟,更令人興懷古之思,甚望居斯長斯者,更體先賢篳路藍縷之勤,對於沙東宮之史蹟,知所珍惜而加以愛護,是所望也。

1974年10月20日 星期日

林崇本堂重建記(代)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林崇本堂重建記(代)


蓋聞木本水源,薦藻蘋而追遠;尊宗重祖,建祠宇以崇功。粵稽我竹山,三百年前原為土番游獵之地,明季延平王開臺,及嗣王經之時,布屯田制;我林屺公參軍奉命率所部來茲開墾,築柵為營,日與番戰,卒因眾寡不敵被害,然林屺公之精靈不泯,前仆後繼者踵相接,險阻備嘗,終成樂土。

于時吾宗聚族來居者尤多,子孫繁衍,竟以數萬計,迨清咸豐五年,有佚名先賢因營商致富,束裝歸閩。臨行,慨然以所持地產悉數捐贈,宗人感其誼,乃建祠以祀列祖列宗,藉垂永遠。堂名「崇本」,實以志我竹山林姓祠堂由來之有自,蓋已一百十有四年於茲矣。

厥後滄桑幾歷,棟宇失修,考慮烝嘗,有嫌湫隘,乃於民國五十二年冬祭宗親大會,議決出售部分堂產,仍依舊址重建,並成立重建委員會董其事,迄五十七年春,籌備就緒。三月吉日,遂鳩工庀材,開始經營,拆除舊宇,重建新堂,凡九越月,始告落成。新堂一座,東西兩廂,均用鐵筋水泥,砌以紅甎,圍以短牆;堂前挹林野之晴光,堂背近山城之鬧市,規模宏偉,氣象莊嚴,總工程費計達新臺幣壹佰貳拾餘萬元,信盛舉也。

茲値竣工,爰敘述其顛末,以告宗人。所望篳路藍縷,念締造之艱難;裕後光前,冀裔孫之奮發。肯堂肯構,豈不懿歟!林姓重本堂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林石頭、委員林萬春、林松栢、林建勳、林萬清、林庶煌、林秋波、林長庚。中華民國五十七年歲次戊申季冬吉旦敬立。

1974年10月19日 星期六

彰化孔廟重修記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彰化孔廟重修記


彰化夙稱人文薈萃之區,聖廟建築之早,僅次寧南,蓋已二百餘年於茲矣,海桑以還,歷經風雨,重以市擴張,宮牆早毀,泮水長湮,魯殿靈光,非復本來面目,有心人惄然憂之;

本省光復後之七年,壬辰八月彰市耆紳吳上花、張桑生、潘清潤等諸先進,以孔廟日就傾圯,謀加修茸。乃商請現任陳縣長錫卿轉懇省府撥款補助,適省府財政廳任廳長顯群蒞彰,軀詣聖廟,實地勘察,油然興崇聖之思。爰從陳縣長之請,慨然允撥國帑拾萬元,由縣府設法重修,高甍巨桷,長庶深堂,悉仍舊貫,而加以丹青,金碧輝煌,莊嚴肅穆,面目煥然一新矣。

竊以孔子師表萬世,繼往開來,異代聞風,頑廉懦立,彰化文物之盛,明詩習禮,蔚然成風,而民族精神之激昂,尤為他邑所不可及者,未始非邑人尊孔崇聖有以致之也。今者世變已極,大道不行,苟非發揚孔教精神,無以弭禍亂而策治平,振頹風而匡薄俗,然則彰化孔廟之重修,豈僅保存聖跡,以壯觀瞻,實欲維繫人心以垂久遠也。爰述緣起,勤諸貞珉,尤望居斯長斯者,善體重修之苦心,而加以珍惜,使海濱鄒魯,釋尊常存、豈不懿歟!

1974年10月18日 星期五

彰化溫泉重修記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彰化溫泉重修記


彰化八卦山,亦名定軍山,深秀蔚然,俯瞰全市,風景絕佳,據舊志載稱,定寨望洋為昔時彰縣八景之一,日據時期列名臺灣十二勝。山腹有礦泉,含鐵質甚豐,能癒奇疾,日人利之,引泉入,號為溫泉,並建浴室於卦山之畔,由是彰化溫泉之名,與北投、關嶺並馳,嗣因戰爭期中,溫泉房屋,悉燬於火,所有設施,蕩然無存,名山勝蹟,變為廢墟,市況亦因而日形冷落,有心人感慨係之。

去歲,錫卿奉命來守斯土,即以恢復溫泉為市政四大目標之一,惟限於財源,躊躇未果。適客夏省主席陳公巡視本市,並臨八卦山視察,道經溫泉舊址,垂問甚殷,錫卿乃面陳此溫泉之沿革,及目前興復困難情狀。時主席至表關懷,特飭擬具重修計劃,並允撥省庫補助;嗣更得本市參議會認同,遂於客秋九月,鳩工庀材,著手重建,工程分為前後二期,前期業已告竣,後期正賡續進行,擇吉於三十九年農曆元旦開幕,溫泉館閣,悉為磚造,配合地勢,獨運匠心,本舊式之規模,收新式之結構,堂皇冠冕,精巧玲瓏,於溫泉別開生面,洵巨觀也。

昔人有言:洛中園囿之興廢,關於國家之盛衰。今也泉溫依舊,山色重新,亦即本市盛興之朕兆,從此春秋佳日,士女如雲,登臨斯山者,發懷古之幽情,煩襟蕩滌,養浩然之正氣。風浴詠吟,接踵而來,當不減山陰道上,而本市之康樂繁榮,或可因此而漸臻實現,此則錫卿差引為慰者也。茲當落成,爰記其事,以誌緣起,後之遊斯履斯者,儻能體此修復艱難之深意,而加以珍惜,俾此彰化溫泉,長與北投、關嶺媲美,並存千秋。民國三十九年元月吉旦,彰化市長陳錫卿謹記。

王則修夫子評:據事直書,步驟井然,無懈可擊,以此勒石,當與石並存不朽。

1974年10月17日 星期四

嘉興偶拾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嘉興偶拾


久臥思起,久蟄思啓,為人之常情;况吾人朝夕溷跡市廛,勞形文字,值此陽春佳日,偸閒作半日遊,亦足以蕩滌煩襟,怡養天性,且可以探歷史之故跡,訪往昔之遺徽,是遊寬之中,亦自有精神上之收獲者在。

去四月,本公司同人利用春假嘉興之遊,余驅於好奇,亦附驥參加;一行於上午七時集於北站,八時許,汽笛一聲,一行均作車上人,計需時僅費二時餘,歷龍華、松江、石湖蕩、硤石、嘉善等站而抵嘉興。

沿途由車窓一望,但見蒼茫無際之田野春色,展開於吾人眼前,而綠柳紅桃,迎風映日,相點綴於阡陌間,與萌芽之草木,爭逞其欣欣向榮之氣,偶憶清人有「百分桃花千分柳,冶紅妖翠繪江南」之句,不啻為此間寫照也。

隴上男女,或叱犢催耕,或携鋤芸草,或携筐采葉,或灌園鬻蔬,於春風平和之中,手足胼胝,各勤其事,使吾輩之精神勞働者,不禁興起敬之念,顧安得學陶潜之秉耒歡時,解顏以勸之哉!

嘉興屬浙江省,在滬杭中央,春秋時稱為檇李,秦時稱為由季。古來以經濟都市聞名,為軍事必爭之地,且水陸便利,可以直通蘇杭、海鹽、平湖、南潯、烏鎮、平望、盛澤等處,為江南有數之商都。民國時廢府存縣,民十七年,拆毀四面城壁,以利交通;商賈雲集,為江浙推進和運之中樞。

一行抵嘉興站下車後,即有漁家裝束、笑容可掬之船孃,爭划其篷船來接;船甚小,僅可容兩人,惟客艙極整潔,臥榻短几之外,錦衾角枕,香氣襲人。室中備有脂粉、鏡匳、茶壺、酒盞、香煙、花瓶、盥潄器具、美人照片等等,坐臥其間,令人有温柔鄉感。(一九四三)

編按:原文發表於一九四三年五月九日之《詩報》第二九七號及六月七日之第二九八號,似僅摘錄片段而非完整遊記,爰略依內容排序併為一篇。

1974年10月16日 星期三

詩報迎年詞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詩報迎年詞


蓬萊春曉,滿瑞色於仙山;暘谷朝輝,煥祥光於神苑。獻椒花而作頌,插松葉以迎年,吾人於此歡呼聲裏,共迓新禧,欣斯文之未喪,慶來日之方長,撫今追昔,寧不興「端居恥聖明」之感乎?回憶吾臺客年之詩界,為潮流所鼓盪,不無日就式微之感,然猶幸碩果尚存,斐亭之鉢聲未歇;和歌並重,騷壇之韻事長留,是又為吾人所同欣慰者。

原夫詩之興衰,以覘文學之隆替,詩之溫柔敦厚,尤足佐風化之淳龐,故孔子曰;「詩可以興,可以觀,可以群,可以怨。」又曰:「邇之事父,遠之事君。」是知詩人之心思無邪,詩人之品高而潔,此所以戰時多愛國之文字,矧夫詩哉!且吾臺山有阿里、新高之勝;水有婆娑、鯤海之觀,三帶倶全,四時偕夏,民豐物阜,俗美化行,固天然詩料之淵藪也,吾人茍能涵潤咀嚼,以形諸歌詠,發為詩章,小之可為陶性怡情之具,大之可為移風易俗之源,海濱鄒魯,世外桃源,不難於吾臺遇之矣。

當此一陽初復、萬象更新之日,願與騷壇諸君子,共體文章報國之旨,以賡歌喜起,藻繪昇平,進以發揚我臺灣詩界之菁華云耳。(一九三六、十二、三)

1974年10月15日 星期二

祝廖添進先生受從七辭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祝廖添進先生受從七辭


蓋聞有功社會者祝之,有功教育者祝之,此吾人於廖添進先生之所以祝也。先生以英爽之才,任當地公學校長。不惜其心血精神,盡犧牲於教育,坪溪十里,桃李盈門,固已有口皆碑,頌聲載道矣。

去歲受上峰拔往內地視察,旋又受督府表彰之榮,者番又承敘從七位之光耀,錦上添花,三重喜奏,為島人教育中所僅見,此雖天報先生之不爽,實亦先生貢獻偉大之所致。先生未至坪頂之前,坪子頂三字鮮有人知之者,乃自先生蒞任以來,學校之進展,教育之鼓吹,青年團之實績,夜學會之繁興,靡不超越尋常,迄今坪子頂為文明之村,幾為社會所共認,此非皆我校長先生之力耶?

今日者,滿堂盈集,共覩先生之英姿,齊頌先生之碩德,薄酒三杯,聊為先生三聲萬歲之助,不忝微意,幸莞存之,謹述無詞,聊申葵祝!(一九三四、十二、八)

1974年10月14日 星期一

坪子頂公學校廿週年紀念祝賀會謝辭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坪子頂公學校廿週年紀念祝賀會謝辭


本日為當校廿週年紀念,叨蒙以下官紳,濟濟遠臨,不辭跋涉之勞,復承寵錫祝辭,使本校呈破天荒之盛舉,本校同人,敬領之餘,無任感激!聞之西人有言:「教育為強家國之先驅,學校為鑄人才之工廠」,誠以人物陶鎔,捨學校而莫屬,此古人所以有「玉不琢,不成器」之言,蓋甚言教育之必要也。

本校剏始於大正之年,時僅分校,迨昭和年昇為公學校,學校之成績,亦隨而發達,蒸蒸未艾,曾幾何時,已廿週年於茲矣,然本校之所以再接再厲,勇往邁進者,厥惟當局之提攜,教師之惕厲,地方有志之鞭韃,方獲舉今日校運如旭日昇天之實也。

今日天高氣爽,濟濟嘉賓,萃為一堂,雖無佳餚旨酒之備,亦聊可以盡鼓瑟吹笙之歡,尚希不以設備不周見擯,而開懷暢飲,不醉無歸,實為同人之所深願也。簡述數語,以當謝辭。(一九三四、十、二十五)

編按:以上二篇似為代筆。

1974年10月13日 星期日

坪子頂公學校廿週年紀念祝賀會式辭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坪子頂公學校廿週年紀念祝賀會式辭


天高氣爽、橘綠橙黃之日,本笑卜此佳辰,開廿週年紀念祝賀會,叨蒙以下官紳學界濟濟嘉賓,不辭跋涉,翩翩蒞止,使本校呈空前未有之盛事,猗歟休哉!

回顧當校於廿年前之今日,初舉呱呱之第一聲,歲月匆匆,已閱廿年於茲矣,當其時,榛蕪未闢,重以荒闢之區,草創艱難,然其間一面受當局真誠之指導,加以學校歷代教師栽植之殷勤,兒童父兄熱烈之應援,不屈不撓,群策群力,由分校而公校,由十年而廿年,所陶鑄之人才,亦因之如雨後春筍,迄今為社會中堅之人物者,此非特我校之所共慰,抑亦地方知所同喜也。

今日者,校運蒸蒸,方未有艾,所望教育淵源,共奉聖敕之旨,有基勿壞,用推眾舉之心,俾百步竿頭,得以更進一步,行見棫樸芃芃,盡為俊士,溪山鬱鬱,蔚為儒林,豈特本校之榮,文化國家,實胥有賴焉。茲當祝宏式,謹掇數語,以當式辭。(一九三四、十、二十五)

1974年10月12日 星期六

德山巖遊記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德山巖遊記


余歸園不出門者數月矣,南山種豆,派早共夫田園;東埔結廬,跡只耽夫山水。家居既非村亦非郭,身世任呼馬與呼牛,鋤雲醉草,雨讀晴耕,固不自知其日趨於消極也。甲戌燈節上午,因家嚴有參禪德山巖之議,乃招表弟及舍弟等同隨而往遊。山在竹山之西南可二里許,由醉草園曉發,繞東埔蚋而出,二小時可達。是日也,萬山晴霽,一路融和,而西疇南陌之間,叱犢聲聲,不絕於耳,蓋昨日以來好雨知時,一犁春足,已是農村忙殺期也。甲戌燈節。(一九三四)

編按:本篇僅一段,敘延途所見,似為未完稿。

1974年10月11日 星期五

鳳凰山茗談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鳳凰山茗談


鳳凰山為竹山郡下最高山嶽,前清吳總兵光亮開山鑿險時,常駐師於此。山前道左,有古碑兀然,橫勒「萬年亨衢」四字,即總兵之遺跡也。峰勢極嵯峨,矗立雲際,遙望如鸞停鵠峙,引頸欲鳴,呼鳳凰山者,象其形也。

山下層巒疊巘,錯落蜿蜒,直與凍頂相啣接,有烏龍茶樹數萬株,古色古香,真奇種也。相傳是茶於百餘年前,有蘇姓者由閩地移十四株植於凍頂,翌年茁芽,以香味遠勝內地,大異之,遂廣栽分植,由是大水崛暨頂城、二城及下埔等處,均為烏龍名產地,臺灣舊志所謂沙連種者,即指此也。

該茶高不滿三尺,葉扁而長,作青黑色,槍旗新展,古幹幽姿。歷歷山隈,未減武夷九曲;離離圃上,居然小峴六安。陸放翁詩所謂蒼爪嫩芽者,庶幾近之。蓋其地在鳳凰山麓,雲凝霧合,連歲不開,以故氣味長含,精華不露,香芽冷凍,玉骨雲封,殆天之所產此佳茗者,其醞釀工夫,有獨厚歟!

輓近該地茶戶,將舊傳焙法,精益求精,人力天工,無小缺憾,而茶之品質愈優,較諸武夷小峴,殆有駸駸欲凌之概。余素有盧仝癖,嗜茶而遠酒,琴書之暇,耕稼之餘,非酪奴不足以破悶,而尤以故鄉之茗為適口,桃花夢醒,山館風清,汲以竹里之泉,瀹以孟臣之罐,枯腸一潤,舌本香留,真覺栩栩欲仙矣。

夫美不自美,因人而彰,武夷小峴之茶,不遇君謨,又何能顯聲價於千秋?今此空山異茗,孤芳獨抱,寂然無聞,想亦有幸有不幸焉。余也生長斯郡,以桑梓名產,不可久沒,爰請該地有志林朝陽君,表其茗為鳳凰山茶,藉以介紹內外,得見吉光片羽,得與武夷小峴炫香味於茶譜也,豈非一大快事哉!當酒之士,盍品乎來!(一九三二、七、十三)

1974年10月10日 星期四

大水堀沿革志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大水堀沿革志


昔曹瑾鑿圳,而鳳山之水利以興;鄭井築埤,而新化之旱田有賴,二公之竭力經營,為地方興利,其功誠足澤後世、裕生民,宜乎至今猶傳頌於人口也。

吾雲林之轄,凍頂之山,其下有大埤焉,廣可數十甲,深數十丈,經冬不涸,可以灌田,可以養魚,雨足則閉閘以育鰱鯰,天旱則開閘以灌禾稻,其利用之宏,蓋一與而兩得也。聞諸父老言,當埤未築之先,鹿谷庄轄如車輄寮底、新寮等洋田園數百甲,俱乏水量,農人下種,多望雲霓,經旬不雨,則苗多枯死;歲或大旱,必至粒米無收,故年年糧食多仰給於他鄉,庄民苦之。

有義士劉氏岩芝者,庸中之佼佼也,憫貧苦之荒村,尋水源於山上,見夫深谷逶迤中有大湖,審其廣可積水以溉數村,度其高可引流以達鹿谷,遂欣然色喜曰:「此天造地設,留以待吾人之卜築也。」歸而謀諸鄉老,集鄉民與議,兼陳利賴,眾悅而從之。乃鄉民數百輩,攜鍬鋤糞鍤以往,岩芝乃相地勢,乃度隄形,移東山之土石以截谷口,掘窟底之汙泥以築隄防,外敷洋灰,中置高閘,鑿圳道而疏之。期年工竣,一如曹、鄭二公之澤流數世,由是頻年灌溉,而鹿村一帶田園,無旱魃之患矣。

夫為其利不可無酬其勞,有其功猶當享其報,于時各業主僉議,逐甲年納水租六斗,以彰其勞績,而劉氏遂為一埤之主矣。乃更養魚於埤,以資食用,植蓮於沼,以添幽勝。埤畔左右,又多植嘉樹綠竹,以涵養泉源,暇時輒邀親朋,攜酒肴泛竹筏於湖中。或采蓮作歌,或垂釣為樂,荒陬之間,頓添一名勝地,雲林八景所謂「窟湖泛筏」者即此也。

越十餘年,劉氏死,子國樑繼,尤能丕承先緒,滿謂子孫世世之業矣。何圖數年之間,埤令一改,公利所在,民不得私有,其埤因而移歸役場管理,年年出贌,以養生魚,而埤水之放洩多受制肘,不復如昔時之便利矣。或曰劉氏以一夫之力,成此巨功,誠所謂鄉先生沒而可祭於者,獨惜是埤今已為官奪之去,後世遂無有飲水而知其源者為可憾耳,故跡其巔末而志之,以傳諸不朽云。

1974年10月9日 星期三

翁孫鳥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翁孫鳥


臺地多山,尤以雲林為明,奇峰突兀,茂竹䉑箐,每值春暮,筀竹初抽,則異鳥成群,漫山繞竹而嗚,狀類喙木,而羽肖鷓鴣,山長喙黑;當夫拂羽而鳴,眼汪汪欲淚,其聲自呼為「翁孫」,淒淒切切,如訴其深恨者,故以翁孫鳥名焉。

聞諸野老言,昔有二翁孫,手耒耜,腰刀鎗,入墾大崙山麓,披榛斬棘,結草為廬,加以筍蕨充食,一日翁孫入林採筍,被虎噬害,死後魂化為鳥,宿怨難伸,故年年當春筍盛時,則出而哀嗚以託恨焉。

余謂此語未可深信,蓋臺地無虎,翁孫拓地遇害,庸或有之,斷非遭虎噬而啣怨以化鳥者,考諸《山海經》:「太行山有異鳥,其嗚自呼曰䴅」,「䴅」、「孫」聲相近,其殆即此鳥也。

嗟呼!杜鵑啼血,空託春心,精衛啣石,難填恨海,然則此鳥冤禽之一類歟?

1974年10月8日 星期二

淡路島遊記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淡路島遊記


縱橫筆墨,吞雲夢於胸中;歌舞湖山,攬蓬萊於腕底。由來好古者,多富性靈;嗜遊者,別饒興味,此吾人作記之恆例也。若夫刺船結伴,訪靈景於仙洲;狎浪凌波,避炎威於澤國。蠲萬斛之微塵,樂清遊於一日者,又詎非更可記之大好材料耶?

癸酉七月廿三日,為攝津商黌我夜間部暑假之前日,因同校岳友會,有淡路島訪問之主催,余為好奇心所驅使,亦偕而往遊。是日清晨,一同約在米利堅波止場集合,俄而鐘鳴七時,會員聯翩戾止,計與斯遊者,恰合庶事之司,而女子適符亂臣之數,則所謂百綠叢中紅十點也。

一行由黑崎教頭及岳友會主事藤原、岡田二君嚮導,搭雇定之遊覽船大和丸啟行,汽輪一動,破浪乘風,江水蔚藍,江風澹蕩,滿船共呼為絕好天氣者再。舟出港口,迴視攝津城市,惟錨山山影罨靄於晨曦一抹之間,而江畔樓臺已模糊隱現,不可辨認,乃知離攝津遠矣。於是溯兵庫西涯,循妙法寺川、天神濱、須磨浦而進,三處皆為海水浴場名勝地,蒼松白沙,蜿蜒數里,江濱人影撩亂,幢幢往來,蓋是日為星期日,四方來遊者,早已塞滿裸國也。

出須磨浦,瞥見一山,隆然突起,形如巨鉢,倒蓋於翠嶂青巖,與須磨之鐵拐山,方圓相對,即須磨進行曲所傳唱之鉢伏山也。山下平野連亙,沿江十數里為舞子濱,蝦松蓊蔚,翠色相連,而山莊別館,點綴於屏山鏡水間,為舞子添一勝概。聞舞子公園更為幽絕,惜為水程所限,未獲停舟以領略風景,瑯環咫尺,可望而不可登,頻呼負負者久之。

舟經舞子濱,即為明石海峽,江流奔放,至此始就歸趨,而庬然海鳥,盤踞左側,一若澎湖之屹立水中央者,則此遊記之主人公淡路島也。島屬紀伊之地帶,培塿相勾連,周不知其幾十百里,雖無高山巨壑之觀,大有山郭水村之致,風光如畫,詩意悠然,殆則古之所謂武陵源歟!

島之傍有小嶼,曰繪嶼,聞多產珊瑚,與淡路之岩屋港,遙遙相對,而湊港同為舟楫頻繁之區,稱為淡路二灣焉。出明石海峽,順流繞播磨灘而下,蒼波萬頃,白日一棱,遙指翠微,笑容可掬,而汪洋江上,漁艇往來,招招舟子,多舉手歡呼,與吾儕示意,誠水鄉銷夏之一珍風景也。

舟臨郡家港,已鳴鐘十一,一行由郡家上陸,逕詣伊奘神社參拜,社在港之東方,往返約三基羅,松杉陰翳,掩映神宮,為祀伊奘諾尊大神之神殿,考諸《日本書紀》,有「吾已生八大洲國及山川草木,何不不生天下之主,於是乃生日神。」又曰「神功既平,靈運當遷,乃構幽宮於淡路之洲。」而《神德古事記》亦有「伊奘為群品之祖」云云,是伊奘大神即天照大神之父,而淡路之有此神社,已為最古之歷史也。是社於清和天皇之貞觀元年,列為一品極位;至醍醐天皇頒延喜制,改為名神大社,迨明治天皇時,更昇為官幣大社,風雨靈宮,巍然一角,蓋已三易名號於茲矣。

一行參拜既畢,於華表下攝影紀念,更遍賞島中風物,島上桑麻花草,觸目皆是,而孟宗竹塢,長夏䉑箐,幾與吾鄉竹山相彷彿,到此胸襟為之一快也。島內居民,耕漁參半,蝸廬蟹舍,錯落毗連,雲水生涯,自饒天趣,風有懷葛之淳,門無塵氛之擾,又詎非避秦子孫之遺風也歟?

時已亭午,乃反而登舟,向郡家西浦出發,適是日大每神戶支局主催之讀者慰安會,亦駕相生丸之遊覽船踵至,浩浩蕩蕩,橫無涯矣。而飄然兩葉,載沉載浮,舟中一行,或圍棋,或彈琴,或詠和歌,或敲俳句,余獨倚舵頭,唱大江東一闋,飄飄乎幾若遺世獨立、羽化登仙也。

舟行半小時,為松帆村,村前怪石猙獰,如猛獸奇鬼,森然欲博人,遙望日光寺影,微露於亂石松林間,數聲欸乃,恍疑度石鐘山也。經松帆村,則為慶野松原,松原為淡路島盡處,江濱白沙如銀,老松稚松,青蒼相間,直與鳴門海峽相啣接,為銷夏之絕好去處,時因舟難近岸,乃下錠洲前,一行解衣相繼躍入河中,作沒人戲。澄江白練,共鷗鷺而浮沉;極浦蒼煙,狎魚龍以游泳。歌滄浪於海曲,探馮夷之幽宮,固不必沉李浮瓜,而自蠲俗慮於無何有之鄉也。

江濱到處,高張天幕,以備遊客納涼野食之所,謂之天幕村,劉伶所謂「以日月為扃牖,以天地為室廬」者,庶幾近之。是地與四國相近,青山一髮,天際蒼茫,依稀似可辨認。江濱深處,松林幽峭,闑無居人,惟古松謖謖,時作崩屋聲,與怒濤相呼應,有龍吟虎嘯之音,行吟澤畔,叉手聽之,直欲使人興魯濱孫漂流之感也。

時日未晡,一行遊興已闌,乃載詠而歸,江程淼淼,江水泱泱,汽輪轟轟,作飛機聲,人語嘈嘈,作琵琶聲,海濤洶洶,作水操聲,天風琅琅,作唱片聲,一行載笑載言,幾忘槎程之遠近,迨舟迴攝津港口,橫海鐵船,與江城燈火,已熒熒相輝映於江干,仍由米利堅波止場上陸,三呼萬歲而散。

綜計此行,為時僅費一十二時,水程歷七十餘里,而滄洲嘯傲,例可追諸虎頭;泥雪因緣,跡堪留夫鴻爪。遨遊煙水,溽暑潛消,風景蓬萊,奚囊收拾,他年醉草園中,歸棲餘暇,叢殘檢點,當可誌平生筇杖之所經也。風雨客窗,蘧蘧夢醒,爰搦管追索以記之,是亦好古嗜遊之意耳。(一九三三、七)

1974年10月7日 星期一

神戶再度山遊記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神戶再度山遊記


叢林古剎,占天下之名山;圓嶠方壺,擅春風之妙景。由來勝地,多結佛緣,其奈騷人,偏饒禪味,此王維所以晚年好道,而蘇晉所以醉裡逃禪,余無王右丞之畫,而有蘇部郎之志,東渡以來,每於槖筆忙餘、運籌閒暇,舉凡溱布引瀑之奇,諏訪大倉之勝,靡不杖策流連其間,樂而忘返,誠以商埠百戰之區,煙火萬家之地,非藉沙門空氣之鮮,不足以蕩滌襟懐、蠲除俗慮也。

去花朝後二日,適星期餘暇,下午天朗氣清,惠風和暢,乃偕櫻痴詞丈作再度山之遊,山在市之東畔,由諏訪山轉曲徑,蜿蜒而上,巒起岩伏,曲澗潺湲,殘雪未消,寒林猶靜,而櫻花欲放,作大和姿;柳葉初舒,作小蠻態,滿眼春山,蒼翠可掬,誠嬉春之絕好去處也。山行歷一小時,經鯛池,度櫻林,於宮㞸茶屋小憩,然後越大樺林、九龍園,山途積雪沒徑,潔白如堆晶鹽,靴聲槖槖,冷然可聽,古人以踏雪尋梅為隱士幽趣,到此方知更有過於所聞也。

抵樟樹林,塔影光搖於白頭峰嶂之間,鐘聲微度,自遠而近,詢之山人,即所謂大能寺也。時更鼓餘勇,攀石級而登,寺為當年弘法大師挂錫之地,傳經靈磧,蔚為龍山,寺畔松檜,古幹槎枒,皆數千年前物,舉首一望,則扇江船舶,吞吐胸前,淡路飛煙,縱收眼底,而甲山突兀,梅子天門,巍峨東西,環繞左右,若群峰低首,拄笏來朝,殆造化之所以鍾此神秀者,非偶然歟!若夫自南望之,白馬峰形,長年永縶,非昔年馱經之故跡耶?自北而矚之,烏原水冷,一片澄清者,非遠公種蓮之靈勝耶?

夫以一山,具此東西南北之奇觀,極盡林泉丘壑之勝概,擬之神州,實與廬山爭勝概;擬之我國,亦可以嵐山爭雄姿,無惑乎締佛緣攜謝屐者,接踵而來,如山陰道上也。余與櫻痴丈賞玩既畢,並各賦詩以誌鴻爪,而梵音暮鼓已續響於上方蓮臺,乃載詠而歸,仙境依稀在目,爰濡筆追憶而為此記,亦王維、蘇晉之意耳。(一九三二、十)

1974年10月6日 星期日

重陽日月潭遊記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重陽日月潭遊記


名山區水,藉鉛槧以傳聞;達士襟懐,縱形骸而放浪。由來異地,最易傷情,無那三秋,每多豪興。龍山帽落,憶瀟灑之參軍;螘酒杯空,哭風流之處士,此古人重九登高之通例也。然而煙容雨態,別有會心,水色嵐光,自饒逸興,為笻屐之所經,無筆墨以記之,則雪泥空印,清景難摹,寧不大可惜耶!

噫!余來集集,已有一年之強也,鶉居鷇食所經,舉凡集集一丘一壑之奇,碧澗濁溪之勝,無不寓諸心目,形之歌詠,獨珠潭之靈境,曾未涉足其間。篷山咫尺,嫏環在望,山靈有知,應亦笑余之未能免俗也。今年重九,適集集信組諸職員有赴魚池開研究之機,乃收拾奚囊,偕而往遊,時已下午三時,一行搭列車抵水裡坑,轉乘摩扥車上珠潭之路,車行之途,悉由高厓鉅谷紆迴鑿築而成者,然高低斜出,甃築頗見完備,無相撞跌落之憂,警笛長鳴,蜿蜒相應,探首一望,則岫峰溪壑,峭拔㟏岈,悸神動魄,揉眼馳過,而楩楠喬木,古幹槎枒,紅葉白雲,秋容可掬,回顧濁溪,如帶如環,屈曲瀠迴於龜頭象鼻之間,水石䉑箐,紛然可數,誠山行之偉觀也。

車行逾一小時,歷社子、頂崁、太平林、銃櫃,途已漸見平坦;抵頭社,余獨與曾君下車,攀頭社嶺以上崙龍,虬踞雄據,快極一時,俯視珠潭,近在眉睫,而涼飆爽氣,淡蕩襟懐,不知其衣焦不申、頭塵不去也。於是由崙龍沿潭涯,行抵水社,殘荷敗荻,滿目添蕭瑟之思;人面桃花,回首尚依稀之感。江山無恙,張旭重來,一抹斜曛,四山寂靜,王子安所謂「潦水盡而寒潭清,煙光凝而暮山紫」,誠可為是潭此際之讚美詞也。潭象葫蘆,周數十里,前為日潭,裡為月潭,秋冬則稍行為二,春夏則一望萬頃,橫無際涯;湖畔數木參差,丹黃相間,與潭水相掩映,有男性女性合體美之奇觀,由涵碧樓而望,登臨者當自得之。

潭中有嶼一,螺鬟點翠,坐擁晶盤,若君山之於洞庭湖者,春初電力初興,建辨天社於山椒,華表屹立,靈氣儼然;湖靈祠樹,共點綴於名山勝水間,為斯潭增一奇勝。臺灣舊志所謂「珠潭浮嶼」,為中州八景之一者,即指此也。若夫自南而望之,生面別開,林巒蒼莽者,高擎之司馬案也;自北而瞻之,佛頭微露,秋色模糊者,秀出之潤龍峰也。西風蕭瑟,嘔啞林間,和山歌以答者,月印蠻娃之搗杵音也。 日欲沉,蒼茫湖上,划獨木以往來者,北窟漁人之撒網時也。疑雲疑雨,畫本天成;曰水曰山,詩情足引。毋惑乎驅車杖策來遊者,如山陰道上也。

聞日潭之發現,為六十年前,有嘉義後大埔蕃人,逐鹿來此,訝以為海外桃源,遂移家絕域,岩居谷飲,禽棲獸息,捕鹿豕,撈魚蝦,生斯長斯,以自遂其原始生活,桑麻耕織,自給自供,人有懷葛之風,事無催科之擾,徜徉山水,嘯傲煙霞,豈非古之所為仙者歟!一旦他人入室,日進文明,彼猶深居泰然,自以為與人無患,無改夫狼荒蠻野之習;曾幾何時,電力一興,向之稱為仙者,今且凡人而不若,若去年之所謂「移住蕃戶」,是皆曩昔雕題鑿齒之遺族也。該電力工事,現已著手建設,六年計畫,為吾臺最龐大之事業,聞欲從姊妹原附近,鑿數里之溝道暗渠,以導濁水入潭,若崙龍峰下,抵水社一帶,連亙數百丈,築以攔砂石之堅隄,外由水社潭口,鑿一巨溝,以達門牌潭,潭涯石壁峭拔,高可千米數丈,利用水力,作成震撼山谷、砰磕天地之瀑布,以激發巨萬馬力之電氣,神秘千載,軒露一朝,其概略不過如此。科學文明,神工鬼斧,又豈非天造地設,以俟夫人之運用,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乎?即一土一石之發掘甃築,亦均不費人力,自非箇中人不能洞悉其蘊奧也。

余遊賞既畢,擬欲一泊珠潭,夜僱獨木,欸乃於波光月影之中,以為第二次遊之材料,嗣以友人欲泊魚池,乃勉從其行,於斜陽一縷之間,與日月潭惜別,然終以不獲泛舟為憾,紅樹青山,清風明月,至今猶呼負負不置也。及抵魚池,霓燈已縈縈上市;一宿空桑,三秋涼氣,翌日午後,乃同乘輕車,經槌子寮、五城、新城、門牌潭、外車埕,而歸集集。中宵綠酒,難澆塊壘之胸;一枕黃粱,猶是湖山之夢。計此行時間,僅費八小時,足跡踏遍六十餘里,而山中清興,詩不敗於催租;峽裡雄攀,俗可追乎避厄。是亦客中之好印象也。雲山蒼蒼,彷彿在目,爰泚筆而為之記。(一九三二、十、十二)

1974年10月5日 星期六

集集博惠會館記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集集博惠會館記


天地一大館閣也,人間一小過客也,夫吾人以渺小之軀殼,寄數十之春秋,勞神損性,以有涯隨無涯;雨迫風馳,竭有用於無用。宇宙依然,英雄就老,此陳王所以有生存華屋,零落山丘之感也。然而元龍百尺,嘯傲自雄;司馬中年,登臨足樂。而況以含商嚼徵之堂,為鷇食鶉居之處者,寧不更可感耶!

余自去歲,承新高博惠會之招,載筆來集,一篇樂府,學張籍之陳詩;十里青山,等厲鴻之寄跡。間常與諸君子遊,因得備知集集所謂博惠會者,時劉公培魁告余曰:「敝會之成立,始於大正十四年,已歷七年於茲矣。其間執牛耳者,為石君鏡南、茂火、一民,若正一、火烈、松輝、鴻基、賴傳賜諸氏,皆創立同志之卓犖者也;厥後入會者日以增,拔萃者日以夥,若陳萬、春銀、萬春、秉圭、劍魂、王茂春、方元、金龍、阿火、陳立、梅標、舒春、傳杖、王水杉、發望、妥方、舞雩、如木等十數輩,尤今日吾會之錚錚者也。且敝會以博惠為名,其宗旨不外行慈善事業,及相互慶弔為前桄,與風俗改良、振刷社會為後勁。夫博愛之謂仁,惠施之謂厚,吾會之主義,雖不敢儗以孔子之大同,然於小我之精神,則欣所共棄焉。」余聞亟贊其說,並請隸籍,風塵有幸,締鷗侶於萍蹤;賓主無猜,儼虎溪之蓮社。是歲首春之望,開總會於新高公會堂,會員至者,百有十人,衣冠蹌濟,賦罩罩之嘉魚;詩酒風流,盡翩翩之士鯽。席間有提議建築會館,為博惠會講堂者,登高一呼,萬壑皆應,或提供敷地,或犧牲金錢,乃卜築於街之西南隅,經之營之,不日而告竣矣。館高而深、安而明,稱冬夏之溫涼,合東西以構造,巨觀也。

噫!余自甲子以還,忽而崁南、而坪頂、而集集,歲未十稔,又不知此後飄零何處,蘇眉山所謂「人生到處知何似,應似飛鴻踏雪泥」者非耶?第念天地蘧廬,乾坤蒼莽,一樓風雨,雲房突兀;三宿空桑,傳舍依稀,他年篁山歸去,棲隱草堂,檢點鴻泥,不知亦作舊夢否?是又余之不能忘懷於此館也。爰記崖略,並述緣起,俾知香火之有自,然天地館閣、人生過客之例,又烏乎可免!歲在壬申孟夏,雲林篁川記。(一九三二、四、十)

1974年10月4日 星期五

興農倡和會竹山支部成立祝辭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興農倡和會竹山支部成立祝辭


自來業佃相依,為興農之上策;存榮與共,乃同化之先聲。導民情以融洽,一片關心;啟農界之福音,三臺拍掌。此我當局興農倡和會之所以產生於蓬萊福地也。

慨自階級之分太明,貧富之差亦遠,田連阡陌者,多藉勢以高抬;貧無立錐者,輒謀生而莫給。間或有一二業主,見佃戶之豐收,即便加昇租榖,必肆其要求而後止,或有虎狼佃戶,抗拒業主,不願供納其租穀者,亦復不鮮,於是或一田而幾換佃戶,或一歲而十易業主,兩爭不放,鷸蚌相持,膏腴阡陌,變為穢墟,共產主義之突起於露西亞,未始非貧富業佃之階級判然有以激成之也。前車可鑒,寧不為之寒心哉!

我當局為調和業佃計、獎勵農業策,爰是有興農倡和會,軫念關亟,體恤盡情,俾業佃之間,豐歉無虞;富貧之間,崖岸撤廢,誠為我臺灣農業界,放一線之曙光,作一方之嚆矢。前者我州下豐原、員林各郡,已次第施行,而成績靡不卓然顯著,從可知是會之貢獻,裨益於我臺灣農業界非淺鮮也。茲當本郡分會成立良辰,知事閣下暨濟濟官紳蒞臨,誠本郡空前未有之盛,他日成效良可預卜,爰不禁披瀝片言,葵傾而致祝云爾。(一九三一)

1974年10月3日 星期四

鹿谷庄報創刊感言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鹿谷庄報創刊感言


吾臺自治制施行十周年祝賀之日,我鹿谷庄亦發刊月報,以為紀念;今日創刊之日,役場諸君,囑余一言,以添篇幅,余多年作客,於社會方面,尚少研究,何敢率爾操觚,以污紙面?雖然,余亦庄之一份子,當此庄報呱呱發生之初日,敢不勉進一言以貢?

回顧鹿谷庄十年前之昔日,與十年後之今日,風氣文明,真令人有今昔之感,何則?向之教育未遍者,今者漸見向上矣;向之產業不振者,今已勃然繁興矣。交通利便,開險峻之雄關;埤圳縱橫,灌東西之荒野。況且自動有車,文明發達共速;青年有會,社會公益爭趨。綜合而觀,何莫非奉自治之精神而發揮也,蓋人之有自治之心,斯克舉自治之制,彼歐西村邑之所以極進文明,無一不臻完善者,良以歐西人民,咸抱有自覺之心,個個有自治之念也。自治之於人民,誠有是密切之關係,吾人之於自治,顧不綦重哉!

今我鹿谷庄之自治制,行之十年,而成績燦然如是,洵可為我鹿谷庄前途慶,第庄中待於改革者,尤為不少,若風俗之改良,迷信之打破,皆目前不可不亟亟實現者,是望我庄民猛著祖鞭,繼以策勵也。昔者西人有言:無自治之國民者,自暴之國民。願我同胞,共體此語,以造成真國家之自治,則我鹿谷庄之鹿谷,十年後可變而為樂國,豈不美哉!茲當創刊,聊掇所感,以誌不忘云耳。(一九三O)

1974年10月2日 星期三

仰高先生哲嗣茂松君花燭大典祝辭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仰高先生哲嗣茂松君花燭大典祝辭


蓋聞詩詠好逑,周南所以重關雎之美;緣稱風世,唐家所以傳射雀之奇。從來名士,必配傾城;自古才人,多求淑女,如臺南吾宗仰高先生哲嗣茂松君者,以翩翩濁世之俊才,配嫋嫋清風之女士是已。一時良緣乍合,佳偶無雙,美哉!君少年穎悟,聰慧過人,初入公學即以優秀才學,合格商業學校,旋復赴試高商,亦一戰獲售,其雋才卓越,迥異尋常,大率如此。

仰高先生為人,善外交,敏手腕,長計然術,慮周謀宻,深藏若虛,每貨殖居奇,億則屢中,而與余合資營商於吾竹,十餘年如一日,茂松君實左右其間,群莫不羨先生有後,而能振大門庭也。今春三月,以成績優等畢業高商,杜元凱不慚俊彥,賈長沙何嫌英髦。鐵中錚錚,人中佼佼,前途固大有望也。

者番憑媒撮合,與劉大柱之三女鳳治女士,締秦晉之歡,結朱陳之好,以本日於公會堂舉文明婚式,盈堂賀客,裙屐翩蹮,滿座春風,笙歌撩亂;而鳳治女士畢業高女,品學兼優,謝家柳絮,遜其清才;蔡女琴絲,無此慧質,花花相對,葉葉相當,與茂松君正所謂「一對新人顏似玉,三千賀客酒如泉」也。而仰高先生,歡顏酡醉,坐見佳兒佳婦,交拜青廬,祝電祝詞,紛投紅案,樂何如乎!喜可知也。

余叨陪盛典,薄綴厘詞,敬祝《毛詩》二句,如鼓瑟宜家之欣;且願周南兩章,應麟趾螽斯之喜。(一九二九)

1974年10月1日 星期二

新年感言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新年感言


萬戶聲聲爆竹揚,梅花簇雪筆花香;屠蘇醉罷無餘事,且寫春風大吉祥。此吾臺新年之常套也,鳳曆頒新,鷦枝換舊,光陰彈指,又過一年,我青年對此,能無日月如梭之感?爰不禁搦管作新年之短言,以添新聞之篇幅焉。

回顧我臺自隸帝國版圖,迄今已閱三十五星霜矣,政治之革新,交通之便捷,產業之振興,教育之發達,靡不蒸蒸日上,大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之現象。我青年何幸,得生此帡幪之下,以蒙受此恩澤,洵可為同胞青年額手稱慶,然而世界潮流,日新月異,風會所趨,莫可救挽,我青年丁此狂潮萬派、惡浪千端之日,而思想混淆之意志未定,其何以立身於社會,以激戰於風潮?是不可不亟亟以考慮之也。

一、在堅思想。思想為立身之大本、定體之方針也,然青年之神經多過敏,而青年之思想多未定,讀拿破崙之傳記,輒欲按劍以踰亞爾伯之峻嶺,聆華盛頓之行為,每思一攘臂以奪西半球之霸權,由其心性未堅,故嘗演此種之思想,間有妄從搧惑、受人誘惑,蠢蠢思動,而為過激左化之思想者,亦復不勘,此不特為吾青年思想界之隱憂,實亦前途之大不幸也。當此思想界分歧之日,我青年務宜以穩健單純為主義,不孜孜於非分外求妄想,惟汲汲於性分內求,膽欲大而心欲小,智欲圓而行欲方,思想高超,斯痴心自定矣。

二、在抱毅力。天下事力之至者,山嶽能移,力不輟者,乾坤可易;古來之偉人傑士,抱毅力以完成空前絕後之巨績者,奚可勝道,彼法蘭克林、格蘭斯頓,尤其卓卓最著者也。今日臺灣有待我青年以改造者猶多,若風俗之匡正,地方之改良,社會之革新,文明之促進,誠宜勉力以赴,竭力以趨,社會奉公,犧牲自任。不以頓挫餒其心,不以艱辛輟其力,斯錚錚之名分無忝,佼佼之毅力實副矣。

三、在遵緊縮。崇樸黜奢,去華就實,為我明治天皇諄諄告誡之語,實我臣子所宜服膺而勿失者;濱口內閣成立之日,亦以緊縮方針佈告國內,蓋深知儉樸為吾人之要素,而奢侈為鴆毒之介媒也。今日者有形科學,爭戰於前;無形經濟,劇戰於後,生存競爭,莫今為甚!我青年其可不節省浪費,以補救漏卮,經濟金錢,以償還國債,上副國家之要望,下定身心之趨向乎?

四、在破迷信。迷信之字義尚懸,實為文明國之污點,今我臺灣之迷信何如,人自知之,不待贅言。第觀山陬信仰神佛,已漸改良,而都會之迷信,猶牢不可破,市況不佳也,恆假迎神以匡救;顧客不至也,常藉設醮以挽回。夫豈不知迎神媚佛之虛無、賽會設醮之浪費哉?飯碗之問題惟重,故敢冒眾怨而不辭,究之所費無幾,而猶有重利可獲,則彼又何憚而不為。噫!沉迷不悟,信仰依然,吾恐「迷信」二字,長與吾臺相終始也。是望我青年振臂疾呼,力排眾議,內勵教育,庶有破除之一日也。

以上四者,皆為我青年所當考慮而並行者也,方今聖明在上,夔皋當用之秋,正我青年竭誠之日,誠能堅思想以定方針,抱毅力以重厥任,而又敦儉樸以行經濟,破迷信以絕異端,社會其不翕然而成風,國家其不蔚然而致治,皞皞嘻嘻之隆,均由此而致矣。我臺四十萬青年中,其亦有同此想乎?茲當履端伊始,爰述此以誌感焉!(一九二九、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