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6年1月1日 星期四

醉草園聯集序 林文龍

楹聯之製,由來舊矣。論者謂五代蜀主孟昶之「新年納餘慶,佳節號長春」,實肇其端,而推本溯源,有唐一代五七言律詩之頷、頸二聯,早具楹聯之形式,再上而推之,經傳、古文乃至小說等對偶,藉以修飾文辭之美者,堪稱楹聯之濫觴;宋代而後,推而用之於楹柱,其用愈廣,名勝古蹟、關隘津粱以及酬應題贈,幾無時無地不有其蹤跡,其為傳統文學大放異彩故不待言,降及今日,楹聯之實用性乃凌駕古文、詩詞之上,斷不可以其為文學支流末節而輕忽之。

古人為學,孜孜於學問之鑽研,以經史為依歸,視藝文為末節,聯語之撰製,尤屬末節之末,遂有「雕蟲小技,壯夫不為」之說,偶有所作,不入別集,或附刊集末以存,試觀宋元以下古人別集,多如恆河沙數,而單行為「聯集」者,實不多睹也。

臺灣之傳統文學始於明末,沈斯菴之流寓也,「海東文獻,推為初祖」;明延平王之經營也,宮室、園亭漸興,當時必有巧聯妙製以資點綴,乃年遠代凐,悉歸諸無何有之鄉矣。清人兩百餘年之藝文薰陶,詩文稍有可觀,楹聯一道,猶在若存若亡之間,臺人僅見陳迂谷孝廉裒為《太古巢聯集》,惟未授梓,僅賴鈔稿流傳,斯道之式微可藉此而覘也。

日治時期,臺人抑鬱無聊,藉詩社互通聲氣,詩風鼎盛之餘,楹聯之製,亦以時俱興。廟宇興修,徵聯之高風普及;騷壇題贈,冠首之妙對長留。先師張篁川先生適逢其會,三臺勝蹟,疊見其楹聯作品,而積稿五十餘年,佳製名篇,曷可勝計?囊昔整編《醉草園詩集》,未得同時付梓聯集,深以為憾。茲承張振騰先生、張翠梧女士雅意,輯印《張達修先生全集》,乃納入《醉草園聯集》為第四種,此不獨為騷壇之創始,實亦我臺梓行聯集之先聲也。所惜舊稿零落,百不一存,爰以詩鐘二卷附焉。編輯既成,略誌數言,弁諸卷端,而先生已歸道山,疑義莫可商量,回思當日執經問字,歷歷如在,倍添靡涯之感矣。 竹山 林文龍謹序於臺灣文獻館  二OO九年二月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