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4年10月24日 星期四

鳳凰山寺沿革

醉草園文集卷十 雜記二
鳳凰山寺沿革


南投縣鹿谷鄉鳳凰村之鳳凰山寺,係奉祀陰那慚愧祖師,迄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之歷史。據該寺管理委員會前主任委員林勳翁云,前清嘉慶年間,有莊阿眛者,由福建率其同志數十人渡海來臺,阿眛以在閩靠山,生活見慣,來臺後,乃率眾至鹿谷鄉之頂城莊。時該地草眛初開,居民鮮少,阿眛以其地適於農牧,乃不辭辛苦,斬棘披榛,日與生蕃野獸相搏鬥,以從事墾拓。

先是阿眛自福建來臺時,以臺地尚屬瘴雨蠻煙,奉有慚愧祖師公之香火,抵頂城後,結草為廬,設座禮拜,以為守護之神。奉之既久,屢顯神靈,凡居民入山操作者,亦奔走相告,乞祖師香火,以保平安。凡是凶蕃出草,祖師必先示兆,或一二日或三四日禁山,不敢出入動作,違者恆為蕃所害;每值水旱、疾疫必禱焉,應如桴鼓,居民益崇重之,遂僉議建木造平房一幢以為廟宇,因址在頂城,世稱為「頂城祖師公」,由是香火日盛,譽滿山城。

迨同治十三年,日軍以日人在恒春失蹤為由,藉端進剿牡丹社,事聞清廷,乃派欽差大臣沈葆楨,兼督辦臺灣防務,葆楨至臺,稽察臺島形勢,乃奏請清廷,開闢橫貫臺灣之戰徑,以便東西呼應,遂於同年七月奉准,中路以福建福寧總兵吳光亮為統領,督兩營軍士,自光緒元年起,擇吉偕乃兄光忠由林杞埔〈即今竹山〉東進,經大坪頂,二月七日由頂城開工直抵鳳凰山麓,從此入山鑿險,冒風雨,經寒暑,歷盡艱辛,直抵臺東之璞石閣〈即今玉里〉全程凡二百六十五里。

當開山時,吳光亮紮營於頂城附近,以該地時有蕃人騷擾,每日清晨,必躬禱於祖師,虔求庇佑,並發願以他日開山順利,將重建廟宇,以答神庥,並由乃兄信官吳光忠贈獻「佑我開山」匾額,至今寶之。

相傳吳光亮與其部屬,有一次在楠子腳萬社為蕃所困,勢甚危急,忽見祖師顯聖,化為一群以紅布裏頭之小兒,將蕃擊退,始獲腳險,語近神話,然誠之所至,冥冥中或有神助,似可取信也。

吳光亮以不屈不撓之精神,克服困難,奮鬥不懈,卒將沿八通關秀姑巒隘道貫通,當開工抵鳳凰山麓時,為紀念起見,特在該山麓,大書「萬年亨衢」四大字於巨石,草書遒勁,勒於道左,至今尚存。

吳光亮由於鑿險有功,特於光緒三年擢升鎮臺,駐守台南,光亮以當年許願重建祖師公廟,乃馳書告頂城人士,並派吳維謨地理師抵頂城,與當地林乞來等人會商,勘查新廟址,並繪成圖樣,盤旋數日,一切商討就緒,並擇吉興建,更由頂城人士推林乞來、黃玉山、黃水秀等,專程南來,以便領取銀兩,惟當抵南後,始悉吳光亮已於三月十八日奉調回京,徒呼負負,重建之事遂寢。

鳳凰山寺之名稱,因光復後,頂城改為鳳凰村而得名,現有之廟貌,係於民國四十三年第三次募資重建,雖規模不大,惟肅穆莊嚴,居高臨下,除主神慚愧祖師外,配祀有觀音佛祖、天上聖母、國姓王爺、福德正神等,建坪二百餘坪。

寺在山之麓,高瞻遠矚,俯視二城、永隆,遠望集集、草屯,若隱若現,右有鳳凰連峰至白石牙,列如屏幛,左有橫屏頭、麒麟潭、凍頂山、麒麟山諸山,儼如羽翼,而茶圃竹林,四季常青,鹿谷鶴林,全收眼底,且該地為凍烏龍茶產地,因年常霧,地質油質紅銀土茶特殊所以茶價昇較高,茶戶富饒,新廈高樓,星羅棋布,加以政府致力於觀光事業,鳳凰山之雄偉,鳳凰谷之幽奇,均為觀光客之所嚮往,近當局又有大鳥林之創設,在隱潭潭畔,廣可三十公頃,以鳳凰為百鳥之王,足以號召萬千禽鳥,蔚為鳳凰山之奇觀,因此歷史悠久之鳳凰山寺,更相得而益彰,朝山之客,得以仰瞻琳宇,而瀏覽名山,誠可比美於陰那聖地也。

鳳凰山寺於第三次重建竣工時,曾由曾時之省議會議長黃朝琴先生與當時之彰化縣長陳錫卿先生,分別題贈「光明普照」與「靈昭海甸」匾額,民國六十八年副總統謝東閔先生題贈「福佑生民」匾額一方,更使鳳凰山寺,聲價倍增,神人共樂矣,茲略述鳳凰山寺之沿革,以告世人,願生斯長斯者,知所珍惜敬重,則幸福寧有涯乎。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六月,張達修敬書於台中客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