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5年4月12日 星期六

應社詩薈書後

醉草園聯集續編 附錄一 文十六篇
應社詩薈書後

考之明史,天啟間,張溥等十餘人結應社,繼東林以講學,嗣取興復絕學之義,更名復社,是應社不啻復社之前身也明矣。彰化文風之盛,昔冠中州,當日據末期,有志之士,義不帝秦,以詩鳴志者,蓋不乏人。其時,復有賴懶雲、陳虛谷十餘輩,創立應社,砥礪氣節,鼓吹風騷,入社者殆皆一時之選。揆其創社之旨趣,雖與當年復社,不盡相同,然其敦品勵學,與夫愛國之精神,則無二致。

先是霧峰櫟社,灌園翁獨標一幟,而應社不讓專美,力踵前修,所有吟詠,託物興懷,類多激楚之音,蓋抱淪胥之痛,復不肯終身辱節,任人策驅,茹苦含辛,日與惡劣環境相搏鬪,雖九死而不悔,心聲共鳴,令人讀之而悠然神會,正氣衝塞乎天地之間。

按應社社規綦嚴,寧缺毋濫,光復以還,始漸遞補,並禮聘江右彭醇士先生為顧問,名師誘掖,詩益精醇,佳日于喁,篇多珠玉,酬唱之歡,有逾元白,無如歲月不居,社中耆老,相繼殂謝,近為恐其心血日久就湮,乃彙輯社員詩稿,各選其菁華若干首,並得醇老之允諾,出其渡海後所作,輯成《素菴詩存》,刊付示範,顏曰《應社詩薈》,剞劂既成,特邀讌知友於磺溪之逸園。人手一集,把玩飛觴,吟哦相對,為騷壇別傳韻事。集中群彥健存者十三,謝世者有八,詞章無今昔之殊,人才有存亡之異,風簷展讀,古道照人,誠不勝風流雲散之感矣。

余往歲于役彰城,因應社而獲親醇老,辱承獎掖,深愧無成,旅食之餘,恆與諸君子相唱和,廿年之間,蘅秋、虛谷、渭雄、克士、守愚、繼明、桂木諸君子,又相繼幽逝,哀笛山陽,曷勝感喟?所望一篇詩史,踵復社之前徽;八卦名山,成幽人之絕業,豈不懿歟!(一九七○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